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 > 第228章 诗文瓷枕

第228章 诗文瓷枕

第228章 诗文瓷枕 (第1/2页)

天光明媚,暖风习习,松枝微微拂动。
  
  四樽铁牛屹立在广场上,通体黝亮,熠熠生辉。
  
  四人四牛都铸于大唐开元年间,原是用于稳固联通秦(陕西)晋(山西)的蒲津浮桥的铁桩,距今为止,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
  
  每樽铁牛重达一千一百一十吨,就以唐代的科技水平,能铸出来,能立在岸边,是不是奇迹?
  
  这一千多年,在岸上淋了六百年,又在水里泡了六百年,但到现在,四人四牛依旧栩栩如生,这是不是奇迹?
  
  都说国宝国宝,林思成觉得,这几樽名符其实,当之无愧。
  
  可惜,到后面不知道哪个专家出的主意,说雨淋的久了,雨水中的酸性物体会腐蚀铁牛。地方政府信以为真,加急盖了四座棚子。
  
  结果,风吹雨淋一千多年没生锈的铁牛,生锈了?
  
  所以,有的时候,专家的话也不能全听。
  
  王齐志提前联系了市里,听说他们要找蒲州瓷,领导很是重视,专门派了一个接待小组。
  
  男女四位,两位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一位史志办的副主任,并一位市博物馆的馆长。
  
  后两位都很专业,娓娓道来:
  
  “蒲州(古代运城,治今永济)烧瓷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元代《元一统制》、明代《永乐大典》、《格古要论》、清代《陶说》中都有记载……”
  
  “清《饮流斋说瓷》载:珐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蒲州一带所出者最佳……民国赵汝珍的《古玩指南》也称:珐花器萌于元,最早在山西蒲州烧造……”
  
  “出土的文物也不少,除了本省外,广东、海南一带屡有发现,两省博物馆均有珍藏……说明宋、元时期,珐华器就已普及全国,且已对外出口,”
  
  林思成不置可否:普及全国不至于,不过南宋时,珐华器确实有出口,但并非产自山西,而是景德镇。
  
  想也知道,那会的山西属大元,怎么可能运到两广去?
  
  当然,当时景德镇仿的确实是山西的工艺,馆长也没说错:全山西,数蒲州珐华器最为精致。
  
  可惜,一直没找到窑址,史料文献更是少之又少,想推导工艺也无从推起。
  
  直到2016年现海一号沉船全面发掘,有了足够的样本,复原工作才有序展开。
  
  但最后被高平县拔了头筹,阳泉县紧随其后,两县的珐华器技艺都列入省级非遗。
  
  有没有申请到国家级非遗不知道,但能和“澄泥砚”、“推光器”齐名,被称为山西三宝,不过是迟早的问题。
  
  林思成记得,从2020年开始,这两个县年年都带珐华器参加国家举办的世博会,订单签到手软。
  
  反倒是计划最早,投入最大的永济什么都没捞着。究其原因,还是方向错了:只顾着找窑口,却忽略了技术研究,最后被人抢了先。
  
  暗暗感慨,又听馆长和和史志办主任讲了一会,林思成指了指河岸边的堤坝:
  
  “两位老师,当年修堤,是不是在这里发现的金朝的墓?”
  
  “对,大小五座,挖出来几箱大定通宝(完颜雍,金代第五位皇帝)和元丰通宝(神宗赵顼,北宋第六位皇帝),瓷器更多,听说都是宋瓷……可惜,当年没什么保护的意识,等报到县里,东西早被民工抢完了……”
  
  老厂长说过,为了抢铜钱和银锭,瓷器摔的摔,踩的踩。最后又被没抢到铜钱的人一顿抢,最后只剩一堆碎瓷片。
  
  请人看了后,没什么价值,最后一推了事。
  
  “那民间收藏的多不多?”
  
  “多不多不知道,肯定有,前两年我还见过。”
  
  馆长指了指不远处,“头两年发洪水,老县衙塌了半边墙,也冲出来过一些……我带人来看过,没发现完整器,但瓷片不少。”
  
  “也是宋瓷?”
  
  “没有深度研究过,暂时还不清楚!看工艺,像是磁州窑……”
  
  老厂长送他的那两块瓷片,不就是磁州窑的工艺?
  
  林思成怔了一下,顺着馆长手指的方向。
  
  不远,就在铁牛往东一点,
  
  城门大开,城头上长满荒草。
  
  “馆长,瓷片还在不在?”
  
  “瓷片一般没人捡,应该在!”
  
  在就好。
  
  林思成点点头:“冯馆长,那咱们过去看看?”
  
  “好!”
  
  一群人上了车,差不多一公里,转瞬就到。
  
  石墙斑驳,墙根下泛着白碱,就如生了牛皮癣。
  
  怕塌了砸到人,门洞用钢屋架撑着。荒草没过了脚碗,石板路上铺着厚厚的一层干涸后的泥浆。
  
  馆长带路,进了门洞。里面基本已没几座完好的建筑,只零零星星的立着几道石墙。
  
  回忆了一下,馆长带着往北走,差不多走了两三百米,林思成突的一停。
  
  几片碎瓷渣,散落地荒草丛里,釉面光洁,胎质细腻。和他从胖子老板手里买到的那几块别无二致。
  
  捡了起来,继续往前走,但没走几步,林思成又蹲了下去。
  
  三四块瓷片,像是盆或坛的下半部分。胎色稍深,釉面稍暗,但白地黑花的纹饰格外显眼。
  
  林思成捡了起来,眼睛微微一眯。
  
  不怪馆长认定,这就是磁州瓷。因为这几片,仿的就是磁州瓷的白地剔黑花。
  
  一模一样的装饰技法,一模一样的烧成工艺。
  
  唯一的区别在于瓷土不同,导致胎质不同,继而影响到釉面呈色:磁州高龄土高硅富铝,铁含量高,所以釉色发灰,且有乳浊感。
  
  手中这一片是用的是河津的高铝富钙土,白中微微泛青,釉面玻化度更高,更为透明。
  
  如果非要做个对比,论精美度,论工艺水平,同时期的磁州窑好像还要差一点?
  
  不过只是猜测,是与不是,要化验分析,最好是找到几件成器做一下对比。
  
  林思成没吱声,继续往前。
  
  腿都迈了过去,他稍一顿,又退了回来。
  
  脚边的草丛里,掩盖着几块瓷片,上面裹着泥,早已干透,已看不出原本的模样。
  
  几个人齐齐的蹲下,分工很是明确:
  
  林思成捡,方进抠泥,王齐志用湿巾擦,叶安宁负责装进标本袋。
  
  装了两块,叶安宁稍一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