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净土十疑论 > 第五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五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五讲《净土十疑论导读》 (第2/2页)

放出来以后,马子云不想在世俗生活,于是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他又修了几年,得到了宿命通,他跟他的同参道友说:其实我应该在押送粮草的那个时候寿命就结束了,应该要死亡的,我后面的生命是因为念佛的关系,把这个业转过来。我再过几天就要往生了,希望那个时候大家来跟我助念。
  
  到那天的时候,他的同参道友为他助念,他就端坐在那个地方念佛,就讲一声佛来接引我了,果然就安然的坐化。
  
  我们现在可以探讨一个问题,马子云遇到死罪这个灾难之前,他也念佛,但是那个时候念得不相应;为什么他一定要遇到死罪的时候,他到监狱才真实的念佛,把这个业转过来,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乃至到临终的时候招感佛陀的接引?我们可以这样讲:他刚开始在家念佛的时候,没有真正的念佛,因为你一个人念佛那是要真实的心,那是缘菩提心、缘圣道的心而生起的,他那个时候是遇到了逆境,这个时候对世俗的因缘,那个攀缘心开始得到收敛,这个时候心中才真实的看到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
  
  所以你看我们出家人,只要你一出家,你发了道心以后,你的业就改变了,算命先生怎么算你的命都不准。因为你以前的心是虚妄心,你以前的心是怎么样呢?心随妄转,你的根跟境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情绪,这个情绪就是你的心,它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缘无上菩提的功德,生起一个出世的道心,这种心是不可破坏的。
  
  所以说我们念佛的时候,我们的心是一种出世圣道的心,那是真实的心;我们过去造业的时候,是在当下的所缘境产生一种一时的情绪,这个是虚妄的心。所以说真实能够破除虚妄,这是第一个理由。
  
  我们看第二个理由: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碜、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碜,而不肯出也?
  
  第二个讲到我们在造罪的时候,他当初的所缘境有所不同。在造罪的时候,他的所缘境是依止一时的情绪,那个情感性的黑暗的心,去攀缘一种虚妄境界而生,这个虚妄境在唯识学叫做遍计所执性。
  
  你看到一个人,你会对他生起贪爱,就是你没有看到他的真实相,你一定是把这个人想得太美好了,就是你对他有所增益了,这个增益的相是你心中捏造出来的;你看到一个人起瞋心,你也没有看到他这个人的真实相,你把这个相给损减了、把他丑化了,你才会生起瞋心;所以我们过去起颠倒的时候,我们没有一个人是看到真相,你只是活在你心中错误的影像。你把这个影像或者过度的美化,或者过度的丑化,所以那个影像是错误的影像,你当初所缘的境界是一种虚妄的影像。
  
  而我们念佛不同,我们念佛所缘的是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我们真实能够感受到无量光、无量寿的真实功德,我们真实的为了要追求菩提心生,为了要成就无量光、无量寿的一种依正庄严而生起的。所以说你念佛的时候的所缘境,是真实的境,因为那是从听闻正法、如理的思维而产生的,所以真妄也是有所差别。
  
  我们举个例子,譬如说有人被毒箭射中了,这个箭射得很深,不但射到皮,还射到骨头里面,而且这个毒性也特别强,它是伤肌破骨,但是重点不是它射得多深,重点也不在于它的毒性有多强,重点是你是不是有消除箭毒的药鼓,这个药鼓你一打起来的时候,这个箭就自然跑出来,这个毒性也自然消除。
  
  也就是说,这个药本身有救拔的力量,就好像我们讲:你生病了,不管你这个病毒有多深,重点是你能不能找到解药,你找得到解药,它就能够救拔这个病毒。
  
  我们从阿赖耶识受熏的角度来看修行这件事,你看我们以前在阿赖耶识的熏种,在虚妄的境造了很多的业、熏习了很多的种子,这个种子在唯识学叫虚妄的种子;但是你真实的发菩提心,你在受戒的时候,你缘三宝的境而发起一种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个种子在唯识学叫金刚种子。为什么?因为你所缘的境界是三宝的种子。
  
  诸位要知道,一个人受菩萨戒,你要么在一个法师的面前受,最低的标准是在佛像的面前受,你如果没有在佛法僧三宝面前受,你说我对一棵树来受菩萨戒,你不可能得戒,你面对的不是一个真实的境,你熏习的种子,你得这个戒体是生灭的,一下子就破坏掉了。所有的戒体要成就,一定要缘真实境的。
  
  什么叫真实境呢?就是三宝的境,你这个戒体才会强固的。你说我面对虚空来受菩萨戒,不可能的,不管你怎么发心,你缘的境不是三宝的境是不可以的。所以,你当初造业的时候,是缘着你心中的一个虚妄性造业;你念佛的时候,是缘三宝的功德,那种真实救拔的功德而念佛,那这个境就有真妄的差别。
  
  总而言之,我们念佛的时候,那个信心要建立,你要相信真实能够破除虚妄,你要相信这件事情,破除虚妄这件事情很重要。
  
  我们修行人要做两件事:第一个趋吉,第二个避凶。我认为趋吉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当然我们不断的修习很多善法,看到大乘经典诸佛菩萨的德行,我们生起好乐,但是我觉得生起善法这件事情不是很急迫。一个初学者避凶很重要,远离灾难这件事情很重要。
  
  一个人要远离灾难,你要知道灾难是怎么来的,灾难就是你心中的情绪,就是你六根对六境的时候的第一个念头,那个情绪、那个盲目的念头,那个念头你一定要有克制的力量。当然我们也可以修止观──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问题就是你能观的智慧,不净观、慈悲观你不一定修得起来。
  
  我告诉大家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对治负面的、破坏性的情绪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动,印光大师说的: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诶,这个不动法门很重要,印光大师讲这句话实在是太殊胜了,他这个法门是来自于《楞严经》的一段话,它有很多对治妄想的方法,其中一个就是不动。
  
  诸位知道,所有的妄想它有一个天敌,就是时间,时间是所有妄想的天敌。你试试看,你打一个妄想,你只要把这个妄想拖过一段时间,你这个妄想自然消失掉、自然消失掉!你要是敢跟它拖,妄想经不起拖的。所以你看世间人讲主动积极,修行人这四个字不适合,尤其是你要远离过失,主动积极绝对是增长过患。一个刚开始修行的人,你有什么念头,你就是不管它,不随妄转。所有的初学者,都是先从否定自己、不随妄转开始,等到把这个妄想离得差不多了,这个时候再开始培养美好的德行,开始修禅定、神通、三昧、陀罗尼,这个时候才开始所谓的修善。如果一个人他连不随妄转这四个字都不知道,怎么修行?那你说要避免灾难,那是很困难的。因为你一个妄想起来,你就跟着它走,妄想起来要做什么你就做什么,那就麻烦了。
  
  所以我们讲虚妄心它是一种生灭相,我们念佛的心是真实的功德,从真妄的角度来判定强弱。
  
  第三个我们看决定: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
  
  前面是讲真妄,这个是讲它的强弱。
  
  我们造罪的时候,心是有间断的、有终止的,所以我们前面说过:带业往生,你所带的业要带旧业,不能带新业,新业你带不走的。
  
  什么叫旧业?
  
  就是这个业你已经忏悔了,你已经断相续心了;如果你这个业还一直在造作,这个业就障道了。也就是说,这个业因为你的忏悔产生间断,而产生终止。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不是随便就念佛,也不是一时的冲动,我们是长时间的听闻大乘法义,建立了成佛的菩提心。我们长时间听闻净土的教义,对阿弥陀佛生起了皈依的心。所以那个时候的心,是无间心,特别的坚定,而且是无后心,念念的相续没有终止,坚定而相续,那个时候才舍命。
  
  你想想看,一个坚定而相续的心,面对一个犹豫不决、间断的心跟有终止的心,那当然是善心猛利,所以就能够往生。
  
  以下作一个譬喻,如一个十围的绳索,这个绳索很粗,十个人才能够把它包起来,一千个人都不能使它断裂,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坚定的剑,即使是一个童子,他也没有三昧力,他只是一个散乱心,但问题是他那个是剑,一刀就可以把它两断。
  
  所以念佛的时候是一种坚定心、相续心,所以可以往生。
  
  我们作一个归纳,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临终的时候要达到一心不乱,在本论当中,把一心不乱作出一个很明确的标准,一心不乱:
  
  第一个、它是真实的心,你念佛的时候要缘到真实的功德,你不能说心里面念佛,心中还是想到世间的情感,那你就不是真实的心,你没有缘到真实的功德,第一个你要有真实的出离心、成佛的心。
  
  第二个、你要有坚定的心,无间心、无后心。所以说一心不乱的最低标准,就是真实的心跟坚定的心。
  
  这个十念必生,在《净土圣贤录》也有一些公案,我们讲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唐朝的张善和居士,这个人一生是杀牛的,他父亲也是杀牛的,他出生以后也跟着杀牛,杀了一辈子的牛。到了临终的时候,他经常做梦,有十几只牛冲过来,用牠的头去撞张善和,所以他每一次都是在恶梦中惊醒。后来有一次撞得实在太厉害了,他感到非常的恐怖,就赶快请他太太去请出家的法师来开示,出家法师就开示净土殊胜的功德,叫他要念佛。
  
  这个时候,张善和听闻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以后,在《净土圣贤录》上说,他念佛未满十念,未满十念,还不到十声,这个时候他就说:牛去也,佛来也,就走了。牛已经离开了,这业障已经消除了,阿弥陀佛现前了──未满十念。
  
  大家会说:他造了一生的杀业,他临终的时候念佛是未满十念,为什么未满十念的念佛,能够把重大的杀业转过来,转成清净的莲华呢?转地狱的火成清净的莲华呢?理由只有两个:
  
  第一个、他念佛的时候是用真实的心来念佛,不像我们一般念佛的时候打妄想,你没有用真实的心念佛;
  
  第二个、他用坚定的心来念佛,专注、坚定,因为他真实心故、坚定心故,所以他把整个杀业转过来,所以牛就消失了,佛就现前了。
  
  诸位看看《净土圣贤录》,唐朝的张善和,这个是标准的临终十念,所以,我们不要以时间的长短来判定业力,应该从本质的真实、虚妄,跟量的坚定、不坚定来判断。
  
  好,十念必生的这个问题我们就讨论到这个地方。
  
  我们看第九个:
  
  甲九、路远难到、根缺不生疑
  
  乙一、征问
  
  这个地方有两个问题,我们看论文就容易清楚了:
  
  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剎,凡夫劣弱,云何可到?又《往生论》云: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既有此教,当知女人及以根缺者,定必不得往生!
  
  大家都知道净土法门,是一个他力加被的法门,所以它的重点在于佛力要现前,也就是你必须要感应道交。感应道交就牵涉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空间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很想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但是阿弥陀佛离我们实在太远了,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这么远,我们凡夫又没有三昧神通,身心劣弱,怎么能够跟十万亿佛土之外的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呢?这是第一个问题,距离会不会构成感应的障碍。
  
  第二个是果报,说我是一个女人,我是一个六根不足卑劣的果报,即使我很虔诚的念佛,也可以感应道交吗?这是第二个,卑劣的果报体是不是影响感应道交。一个是距离的问题,一个是果报的问题,提出两个问题。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待会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