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物种进化》
第323章《物种进化》 (第2/2页)马文庸忙伸手捂住他的嘴,做了个“嘘”的手势,原来他正举着录音设备记录现场的声音。
等马老师关掉录音,陈苗苗凑近杰美青缘好奇地问:“青缘姐,这些半人半猿的动物,是不是就是咱们平时说的野人呀?它们看起来好凶。”
青缘望着洞口的身影解释:“从进化角度看,大型的古巨猿外形更接近传说中野人的形象,而体型小一些的则更像现代的猩猩与猿类。”
“可科学家不是说动物的高矮大小主要取决于骨骼结构吗?”苗苗穷追不舍地问。
青缘点点头:“没错,他们认为高大的巨人应该有高大的祖先,也就是说巨人的祖先是巨猿;而小野人可能有更多样的祖先来源,但科学家在挖掘和复制古猿化石时,很难复原出那种体型小却粗壮的小型古猿样本,一直是个谜团。”
透过望远镜,青缘又有了新发现:“你们看,这些巨猿几乎能像人一样直立行走,用脚掌着地,只是脚趾还不能灵活弯曲,保持着攀爬的习性。它们还会不时拍打胸部发出低吼,模样确实很凶猛。”
陈苗苗小声嘀咕:“这帮家伙又高又壮,拍胸脯的样子,真像电影里的金刚。”以前在书本上谈论人与猿的区别总像空谈,如今活生生的巨猿就在眼前,它们与人类的差异,无论是外形还是动作,都变得一目了然。
包晓彤瞥了一眼青缘,带着几分讽刺说:“不知道是谁之前说古猿性格温顺,不会主动攻击人的?”话里的针对性显而易见,可青缘却像没听见一样,依旧专注地观察着洞口。
鹤云飞察觉晓彤的不满,忙打圆场:“好了,大家别争了,要跟它们打交道,确实得多了解些古生物知识,才能更安全。”
这话反而让晓彤更不快了,她提高声音说:“现在都这情况了,书本上的知识也该更新了吧!实际看到的和说的根本不一样!”
青缘这才转过头,坦然回应:“你说得对,知识本就该在实践中更新。毕竟这是我们第一次亲眼见到活的古生物,很多认知都需要修正。从骨骼结构和行为模式来看,相比现代类人猿,巨猿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可能更密切一些。”
晓彤却依旧不买账:“亲不亲近还没弄清楚呢,可别太早下结论,免得又错了。”大家见她今天情绪格外急躁,都识趣地暂时闭了嘴,山崖下一时陷入沉默。
为了打破这尴尬的僵局,马文庸主动开口道:“我想起个资料,科学家曾根据在我国广西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推断,大约100万年前,地球上曾经存在过一种体重超过五百公斤的巨猿,它们和早期的人类祖先比邻而居,直到10万年前才彻底灭绝,算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邻居’了。”
“那巨猿是什么时候和人类的进化分支分开的呢?它们和我们的祖先到底是什么关系?”苗苗立刻抓住新话题追问。
青缘打开手腕上的超意设备,调出一幅动态的世界动物进化图示:“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考证,300万年前还有一种被称为南方古猿的物种广泛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广大地区,它们和人类进化的主流分支分开,大约是在距今200万年前。2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初期,我国南方地区曾广泛生存着大熊猫、巨猿、剑齿象等独特的动物群。后来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这一动物群的许多成员在中国南方逐渐消失了,但大熊猫却历经几百万年的岁月延续至今,成为了珍贵的活化石。以此类推,巨猿的后裔会不会也有类似的经历,在某个隐秘的角落存活下来了呢?现在还不得而知。”
一直安静听着的郝小雨忽然抬起头,好奇地问:“那既然巨猿这么强壮,体型又占优势,人类为什么能超越这些体型巨大的家伙,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呢?”这个问题一出,大家都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青缘微笑着耐心解释:“1972年,科学家在非洲肯尼亚发掘出一具原始人的大脑化石,这一重大发现为人类进化研究提供了关键证据,它有力证明,人类的早期进化始终以智慧发展为核心驱动力,正是高级智商的逐步形成,让人类从动物群体中彻底脱颖而出,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