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七章 啊 ……对对对,重八你说的都对!
第二零七章 啊 ……对对对,重八你说的都对! (第1/2页)“重八,这么说你准备修的洪武大典,是从咱家老四那里抄的作业?”
马皇后望着朱元璋出声询问,声音里多少带着一些别样的意味。
当初听了重八关于洪武大典的设想之后,马皇后为之惊艳。
觉得自己家重八的这个想法,实在是太好了。
洪武大典如果是真的能够修成,那必然将会是一颗极其璀璨的文化明珠。
将会如同一座丰碑一样,后世都难以企及,难以逾越。
只觉得自己家重八脑瓜子真好使,居然有这么多的奇思妙想。
结果哪能想到,这事儿居然是重八从自己家老四那里抄过来了。
尤其是想到在老四把吴祯解决返回京师时,重八还专门把洪武大典的设想告诉了老四,并问老四好不好的事。
马皇后望着自己重八的目光都变了。
她是真没想到,自己家重八居然是这样的重八!
这也太过于不要脸了。
朱元璋话一出口,就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想要进行补救,可为时已晚。
尤其是面对自己家妹子,那意味深长的目光,朱元璋的老脸一时间,都觉得有些挂不住。
“妹子,那个……咱干的事儿,怎么能叫抄呢?这叫借鉴!
再说,这兔崽子在咱去世后,都干出来了这么大的事儿,都敢造反当皇帝了,咱知道这事儿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还对他大加赞赏。
那咱从他那里借鉴一点东西拿来用,那不是也应该吗?
老子借鉴儿子的,那是天经地义!
再说,这样的好办法,咱要是不将之给借鉴过来加以实施,今后老四注定当不了皇帝了,这么一个好的点子,岂不是会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
这将会是我华夏的一大遗憾。”
朱元璋向马皇后解释。
一番解释下来,腰杆不由的就挺直了,整个人都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啊……对对对,重八你说的好有道理。”
马皇后看着自己家重八的样子,忍不住暗自憋笑。
只觉得这个时候的重八很是好玩。
论起这厚脸皮,自己家重八那可是很少有人能比。
当然,在有些时候重八脸皮也很薄……
“嘿嘿,妹子,咱说的是真的,永乐大典还是变成洪武大典的好。
你是不知道,这么一个文化上的瑰宝,在后面居然逐渐的遗失了。
一方面是因为兵荒马乱,另外一方面,也着实是永乐大典的字数太多。
所以,总共也就弄了那么两三套。
传到现代时,只剩下了九牛一毛,寥寥几册残本。
思之令人心痛。
还是让咱这个当老子的,把洪武大典给弄出来吧。
而后再想办法提高印刷技术,进一步降低印刷的成本。
将编撰出来的洪武大典,给印上个千八百套的,让其能够长久的流传下去,不再遗失。”
说起这话时,想起永乐大典的命运,朱元璋的心里,多少有些堵得慌,带着一些意难平。
马皇后也没有想到,永乐大典这等好东西,后面的命运,居然也这般坎坷曲折,也不由得为之心疼。
并觉得自己家重八说的很对,很多事情随着自己家重八的重生都变了。
永乐大典这么一好创意,还是让重八来做比较好。
依照重八的能力,尤其是重八有了这样一番神奇的经历之后,很多事情重八都能将之做的超越原本的历史。
“除了永乐大典之外,老四还组织了一系列大型编书活动。
比如,命侍臣辑录自古以来的格言善行有益于太子者,编纂成《文华宝鉴》颁授给皇太子高炽。
永乐七年时,编成《圣学心法》,内容涵盖君、父、子、臣四道,并以君道为主,重点阐了老四的治国理念。
永乐八年,敕令雕印佛经《永乐北藏》,是现代时,保存完整大藏经中,最为精美的一部。
永乐十三年,理学书籍《四书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编成。
又命黄淮、杨士奇等主持编纂《历代名臣奏议》,于永乐十四年完成,全书350卷,搜罗历代典制沿革、政治得失。
此书一直到后代,都是历史工作者的参考书。
永乐十六年,老四下诏编纂《天下郡县志》,命夏原吉、杨荣和金幼孜领其事,以纪天下形势、各地沿革、物产等。
永乐十七年三月,编成以劝善教化为目的的《为善阴骘》。
永乐十七年至永乐二十年编纂了颁行于朱祁镇正统年间的《正统道藏》。”
这老四,真够可以的!
除了永乐大典外,居然还弄了出了这么多的书,妥妥的编书狂魔啊!
怪不得重八说,老四文治武功都不差。
别的不说,看看老四在当皇帝的时期,都下令让人编纂了多少的图书,就能略见一斑!
“重八,这些咱们洪武朝是不是也要修?”
朱元璋闻言嘿嘿一笑:“还是妹子你了解咱!
当然,不是照搬,有些需要修,有的倒也没必要。
不过这些事儿,都得往后排一排,先把这以简化字为根本的洪武字典给编撰完成并刊行天下,再把洪武大典给弄出来,这些才是根本。
把这些都给完成了,后面再根据老四让人编修的,有选择的来做一些。”
朱元璋满脸是笑,这抄自己家儿子作业的感觉就是爽!
这感觉,简直美滋滋。
至于说,只逮着老四一个人可劲的薅羊毛,会不会把老四薅秃了?
朱元璋这个亲爹表示,薅秃了也无妨。
反正这些东西,后面老四也用不到了。
既如此,反倒不如提前让他这个当爹的给做出来,也算是另外一种程度上的孝敬了。
“……咱家老四还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他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
所以,他大力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军粮和边饷的供给。
并派夏原吉治水江南,疏浚吴淞。
在中原各地,则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
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百姓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
通过这些措施,永乐时赋入盈羡。”
怕自己家妹子,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朱元璋想了想自己所记的一些永乐盛世的数据,开口道:
“永乐三年,全国税粮31133993石,这是连续第三年保持在三千一百万石以上的税收。
此外,从永乐元年起军卫屯田的收入,也达到高峰23450000石。
在永乐二十二年间,税粮总入达691312600石,平均岁入超过三千三百万石,而且总的趋势是增长的。
这是有明一代的颠峰时期。”
居然这么多?!
马皇后闻言都有被惊到。
此时,她的脑海当中忽然间冒出来了两句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重八所言老四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开元盛世何其之像!
永乐盛世,名副其实!
老四被称为永乐大帝,也同样是理所应当。
朱棣一生不弱于父,马皇后想起重八所言后世对于老四的这句评价,觉得愈发的正确,格外的有道理。
自己家老四,当得起后人的这句评价!
“老四能开创永乐盛世,绝非偶然,为此他做出来了很多的努力。
比如靖难之役后,淮以北鞠为茂草,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大批百姓流离失所。
老四着手恢复民生、蠲免赋税,下令山东、北平、河南遭受战祸的州县,有无法耕种的百姓,免去三年的差。
不曾被兵祸乱的地方,也与直隶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一同蠲免秋夏税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