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学院
第403章 学院 (第1/2页)尽管马尔雅说阿林丹姆是个大亨,有自己的商业帝国,但罗恩还是让人去查了查。
很奇怪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对方崛起太快的原因,他的生意范围非常模糊。
罗恩找人问了几句,有的没什么印象,有的仅仅是听说过。
倒是街边用砖块和塑料板堆砌而成的小报亭里,有他的各种消息。
阿林丹姆旗下的杂志,就在那儿向路人炫耀着它五颜六色的影页和无厘头的大标题。
一栋栋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后,勤奋的年轻人从管理者那里学习阿林丹姆的经营理念。
从德里飞往芝加哥的航班上,座位前的小荧幕上播放的电影,也是由阿林丹姆赞助拍摄。
他确实很擅长营销,会想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打造自己的人设形象。
不过再模糊,罗恩也能摸到一些他的生意脉络。
它是以“普兰曼咨询”这个品牌为中心的,其中包括商学院,还包括其他的媒体公司、电影制片厂和慈善机构。
然而在外人眼里,这块牌子就叫“阿林丹姆”。
即使是在管理学院“名誉校长”身份的伪装之下,商学院和普兰曼公司也都只是“阿林丹姆”形象的一部分。
罗恩还知道,这个所谓的印度计划与管理学院,规模很小,位于德里的郊区。
只是在宣传页上,这所商学院在印度的各大城市共设有9所分校,并逐步走向国际化。
他们在迪拜建有分校,在比利时的分校是与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的学校合办的。
到年底还会在伦教创办分校,另外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老厂区内还将建立一所分校。
阿林丹姆的公司普兰曼旗下有个媒体部,负责《印度星期天》的发行,据说是世界上唯一拥有13个版本的周刊。
另外,该公司旗下还有3家商业杂志、一家软件公司、一个“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咨询部,以及一家外包公司。
这家外包公司虽然刚开不久,规模较小,但是它负责英国《卫报》的整个网上服务,以及《每日邮报》的编辑和校对工作。
当然,这是宣传页上写的。具体什么情况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很少有人去求证过。
罗恩还知道主流媒体对阿林丹姆的评价不太好,基本都是抨击,负面新闻较多。
不过他还是决定去看看,能折腾出这么多的花样,还能让几千名学生心甘情愿掏出40万卢比的学费,肯定有两把刷子。
一个寻常的上午,他乘车带着阿尼尔他们,前往古尔冈区。
这座城市越来越有国际化的趋势,同时贫富之间的差距也越发的显而易见。
这主要体现在花钱和挣钱之上,新铺的马路从机场一直通向德里南部,途中绕过一座座高楼大厦,最后映入眼帘的是一些广告牌和一个大商厦。
商厦由花岗岩和玻璃构成,坐落于德里山脉的山脚下,修建完毕后将是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
德里的景色就像另一个迪拜或者新加坡,这里的人们大多都不太富裕或者很想致富,他们成群结队地走着,骑自行车,挤破旧的公交车或是黑黄相间、跑得飞快的电动三轮摩托。
德里人对周围世界浑然不觉:行乞的孩童在红绿灯附近翻着跟斗,男孩们留着吓人的胡须,黏糊糊地贴在脸上。
在拥挤的人群当中,你很容易辨别出哪些是有钱人。
停在十字路口的丰田小货车和马辛德拉越野车上,杂技团的小孩在卖力地表演着,他们用身体做出各种杂技动作,去吸引路人。
这些情景在印度大城市随处可见,身处其中的富人,他们的生活也不比这些光鲜亮丽多少。
无非是米培尔、安巴尼、Dabur护肤品、施华洛世奇水晶、镀金马桶、跑马场、私人飞机。
这些东西对罗恩来说,枯燥且无味。
不像阿林丹姆,他似乎有点儿与众不同,总是置身于各种评论与争议之中,比如马尾辨、管理大师、商学院、杂志、宝莱坞电影等等。
70年代的时候,古尔冈地区很穷。到处是麦田,没有柏油马路,没几根电话线,还经常断电,属于德里的无人居住区。
阿林丹姆父亲当初创办这家学院时,就在德里南部的一家民宅里,白天办公,晚上当卧室用。
怎么看在印度的农村地区建起一家管理学院,都太奇怪了,就像印度经常会出现的新兴小教派一样。
说白了就是穷,没钱到繁华的地段办学。
倒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古尔冈成了现代化的郊区,这里有多家跨国公司建设的办公园区,还有为数不少的公寓和商厦。
如果从德里走高速到古尔冈需要四十分钟,妥妥的卫星城市。但这里却有高级专业的服务,包括伦敦德本汉姆百货公司的分公司以及阿根廷餐厅的进口牛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