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看破不说破
第481章 看破不说破 (第1/2页)传统的研发模式是“先经验设计后仿真验证”。
而拓扑优化设计是一种基于数学和力学的结构优化方法。
通过在给定设计空间内自动分布材料,使结构在满足约束条件下实现性能的最大化。
这种方法可以生成极具创新性的复杂结构,大大研发结构优化的过程。
用大白话说,传统方法,就好像盖房子的时候,工匠按照经验,觉得这个位置应该要用三根半米的木横梁,然后搭模型等比例缩小模拟,确定承载能力足够。再缩小或者放大横梁尺寸,去掉和增加一些横梁纵梁来优化结构。
拓扑优化设计是:我知道钢材的承载能力更好,通过计算,知道中间加个木纵梁能分散力,而且三根横梁边上那两根受力比中间的小,所以我不用三根半米木横梁,而是直接就用一根三十公分的钢横梁,两根十公分横梁,再加数根木纵梁的搭配直接做到了最优结构。这样减少中间试验的时间和试错的风险。
程时问:“你们所有的拓扑优化设计方法都用过了吗?密度法、水平集法、拓扑导数法和增材制造导向优化都试过了吗?”
所长惊恐地打量了一下程时。
一般人听到“拓扑优化设计”这几个字都懵了。这小子竟然对各种用法如数家珍。
苏总工意味深长地说:“所以,这个结构设计不是问题,对吧。那,还有什么问题呢?”
所长:“刚度与灵敏度这两个特性没法同时满足。高刚度可减少弹性体变形,提高测量稳定性,但会降低应变片的信号输出灵敏度;高灵敏度则要求弹性体更柔软,但易受外力干扰变形。这两个本来就是矛盾的。”
程时:“那就在材料选型上多下功夫。用不同弹性模量的材料。比如钛合金TC4的弹性模量约110GPa,铝合金7075的弹性模量约71GPa,再结构参数的精确计算,在刚度与灵敏度中找平衡。我只是举个例子,因为我就知道这两种材料,我们自己能生产。”
其实他知道的先进材料远比这个多,可是再多说也没有用,因为那些现在就算踮起脚尖也够不着。
所长:“还有。工艺制造的精度达不到。”
苏总工:“呵呵,这个就刚好是他的专业了。你做不了找他。他能帮你做到。”
程时:“如果是粘贴工艺和封装技术,难度是会大一点。不单单是材料达不到,车间自动化和工人的技术水平都达不到。”
所长:“还有算法,标定技术、核心材料、高精度应变片等等。”
每一个拿出来都是卡脖子的技术。
这条路果然走不通......
程时想了想,回答:“那张力传感器呢。”
这个是用在电子级玻璃纤维布的纺织机上的。
虽然也是用应变片原理的力传感器,但是相比多维力传感器,结构和原理要简单得多。
电子级玻璃纤维的张力通常为0.1到5N/根,所以传感器需覆盖单纱至整幅经纱的总张力。达到,确保张力波动控制在±1%以内。
应变片原理是利用应变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电阻发生变化的特性,将力的变化转化为电信号的变化,从而实现对张力的测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