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六章 妥协
第六百六十六章 妥协 (第1/2页)谈判再次陷入僵局,又一次不欢而散。
这次谈判失败,欧盟方面立即放出了风声,如果此路不通,将不得不考虑启动【欧洲汽车芯片安全法案】,以国家安全为由,对非欧洲来源的车规级芯片设置更高门槛,甚至提供巨额补贴扶持本土替代。
感受到欧盟破釜沉舟的决心,以及潜在贸易冲突的巨大成本,华盛顿的压力陡增。
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也开始介入评估,认为为了一个细分市场与最重要的盟友之一彻底撕破脸,得不偿失。
在又一次关键的视频会议上,哈里森副部长的语气明显软化了许多,说道:“专员女士,我们理解贵方对特定领域供应链安全的关切。但我们必须要确保,任何自主化的努力,都严格限定在明确界定的车规级范围内,并且符合世贸组织规则,不会产生外溢效应,影响到其他半导体贸易。”
玛格丽特专员敏锐的抓住了对方松动的迹象,立即回应道:“我们可以就此做出明确承诺和具有法律效力的界定,所有在此框架下发展的产能和技术,将严格遵循国际通用的车规级标准认证,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汽车电子领域。”
“同时,我们欢迎美国企业继续参与欧洲汽车市场的竞争,只是在车规级芯片供应上,欧洲需要多一个选择,多一份保障。”
经过又一番激烈的条款措辞博弈,双方终于达成了一个高度受限的妥协方案。
一周后,欧盟与美国联合发布了一份简短声明。
【经过建设性磋商,双方认识到确保关键行业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美方理解并支持欧洲为提升其汽车工业在车规级芯片领域的供应链安全性所做出的努力。基于此,美方确认,欧洲半导体公司可在其现有技术授权模式基础上,开展针对车规级芯片的架构设计授权生产业务。】
消息传出,意义远超其文字本身。
在欧洲,这被视为一场重大的外交和产业胜利。
虽然只是打开了车规级芯片这一扇小窗,但其象征意义巨大。
它证明了通过团结和强硬,欧洲可以从美国科技霸权那里争夺回一部分自主空间。
恩泽资本伦敦总部,麦克和托尼举杯庆祝。
“车规级……”托尼咂摸着这个词,说道:“要求最高,利润却相对没那么性感,正好是那些美国巨头不太愿意全力投入的领域,我们从这里切入,虽然利润很低,但好在算是迈出去了一步。”
麦克微笑着点头:“老板早就看准了这一点,车规级芯片算是我们的练兵场,一旦ARM在车规级领域站稳脚跟,其技术能力和可靠性得到业界认可,那么未来……”
他没有说下去,但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
这扇小窗,很可能成为未来通向更广阔天地的大门。
他和托尼都知道,这场围绕芯片的战争终于开始了。
美国为了保住核心利益,认为让出的只是一个鸡肋,可这个鸡肋发展下去,却也具备毁天灭地的威力。
他们今天在车规级这个看似在狭窄领域获得的入场券,价值无法估量。
美欧联合声明的发布,如同在一潭看似沉寂的欧洲半导体湖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演变成了一场席卷整个产业生态的浪潮。
首先感受到这股春风的是位于风暴眼的ARM公司。
ARM公司的总部所在的剑桥科学园区,往日里还能带上几分学术的宁静,可是现如今,整个公司都充满着一种前所未有的亢奋感。
总裁西蒙·希格斯在声明发布的当天下午,就紧急召集了所有核心高管和顶尖架构师。
会议室内,投影幕布上不再是复杂的架构图,而是那份简短的联合声明,被放大到每一个字都清晰可见。
“先生们!”西蒙的声音因激动而略带沙哑,他指着屏幕喊道:“从今天开始,我们不再只是一个躲在实验室和授权合同背后的设计者,我们ARM即将真正拥有将自己的蓝图变为现实产品的权利,尽管这个权利目前还被限定在车规级这个笼子里,不过……”
“你们说说,谁才应该是全球最强的芯片公司?”
“ARM!!!”
“当然是我们!”一大群顶尖架构师大声喊道。
这一刻,他们真的等太久太久了,他们就像是一名绝世高手,被一群江湖小辈绑在了树上,然后每天让他们帮忙抄写秘籍。
这些江湖小辈,有英特尔,有高通,也有苹果。
因为这些企业的芯片架构设计全都是出自他们ARM之手。
所以,谁才是全球最强的芯片公司?
“没错!”西蒙很激动的喊道:“我们是全球最强的芯片公司,就算是步行,应该也要比他们坐车要快!”
西蒙环视着在座那些同样面色潮红的技术精英们,用力挥了挥手,说道:“所以我们做什么芯片不重要,重要的是门开了,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严苛的标准,拿出让整个汽车行业为之侧目的车规级芯片解决方案。”
“我们要让博世、大陆、电装这些一级供应商,让奔驰、宝马、奥迪这些整车厂知道,在关乎他们未来智能汽车心脏的问题上,他们有了一个源自欧洲的可靠的高性能的新选择!”
会议室内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多年来,他们设计了无数精妙的架构,赋能了全球数以亿计的消费电子设备,却始终无法触及芯片真正的核心。
那种为他人作嫁衣的憋屈感,在此刻终于得到了释放的出口。
会议结束,研发部门连夜调整了技术路线图,将原本处于预研状态的几个车载应用的CPU和GPU核心设计项目,提升至最高优先级,资源倾注,全力冲刺。
ARM的解放,仅仅是一个开始。
欧洲大陆上,那些曾经在美系和亚系半导体巨头挤压下,只能在利基市场挣扎求存的十几家半导体公司,也仿佛在一夜之间被注入了强心剂。
在德国慕尼黑,英飞凌的工程师们翻出了尘封已久的半导体和微控制器的强化版技术文档,开始与本土的汽车电子巨头进行紧锣密鼓的技术对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