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临阵对决!统帅拉满
第六十五章 临阵对决!统帅拉满 (第1/2页)排兵布阵。
邓肯完全没有学过兵法,他的一切布阵技巧都是前世玩全面战争之类的游戏积累的,真让他讲些什么花里胡哨的阵型他完全就不懂,但你要是说布阵能不能打,他又是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实践,甚至实战里相当的猛。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阵型一一一,这是平铺的左、中、右三军,两翼侧后为!标记,这是作为战场最强机动性的骑兵部队。
冷兵器时代互砍,阵型不是决定性因素,士兵的战斗素质士气意志指挥度才是决定性因素。
以那三个一的平铺阵型为例子,右翼被击破后,中军就处于两面夹击的状态,你正站在第一列队硬扛正面涌上来的敌人,本来只需要专心盾牌格挡砍杀面前的敌人就行,右翼攻破之后,敌人突然从右边包夹过来,甚至绕到后方围攻你截断后路,一下子你就处于腹背受敌的状况。
这种情况下,除非是你的部队战斗力很强,要不然同等实力下,士兵必定士气动摇,伤亡大增。
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冷兵器战斗,接战的人数多是最前排一列,所以两百人都能夹击四五百人,而第一排伤亡大增后,士兵的战斗意志就会动摇,他们不知道敌人有多少,只知道自己被围攻死得了好多人。
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生力军顶上,形成新的两面防御阵型,那么前排溃败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邓肯的理解很简单,所谓布阵,就是在局部战场上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最好是能让敌人腹背受敌产生混乱,而自己只需要专心砍面前的敌人就好。
至于阵型的变化,说实话这个时代很难,因为指挥度太低了,战斗打到后面都是乱战,大规模战争能打到后面还能保持一定指挥度的。
历史上就只有一个人,兵仙-韩信。
当然,这些就是最简单的部分,如果涉及到骑兵,阵型变化又会复杂很多,还要考虑战场时机和敌人弱点的把握,骑兵更多讲究临场发挥,因为机动性时代最强。
直白一点来讲,邓肯的排兵布阵就是野路子出身,讲究实战效果,甚至跟着感觉走,完全就是属于项羽吕布等猛将的路子。
至于真正的文将统帅,孙武、韩信、诸葛亮等那样的人,可以说还没开打就已经想好了无数的预备方案,各种突发情况都有预留的后手,根本不会像邓肯那样全靠临场发挥,甚至是以个人武力将敌人打出战略上的破绽。
但乱拳打死老师傅。
大战略纵深,大战略布局,肯定是文将统帅更厉害,但是局部战争,邓肯这样的猛将变数太多,哪怕是兵圣兵仙来都有可能被他乱拳打死,直接一波骑兵突脸砍杀了。
你要说邓肯统帅力不高,那是开玩笑,他这一套已经有点万法归宗的架势,就是需要的前置条件很苛刻。
那就是上帝视角下的战略地图。
战场上。
在看到匈人指挥官将阿兰人仆从军放在了中军前列后,邓肯便意识到了敌人打算用仆从军消耗己方的战斗力。匈人大军跟其他的军队不一样,他们不怕中军被凿穿,其他势力的军队如果中军被打穿了,基本上就全面溃败了。
但是匈人没关系,他们的主力是骑兵,大多在两翼布置,中军被击溃了都没事,他们还能用环形骑射阵两侧包夹。
因此他们的战术有时候跟蒙古大军很像,仆从军都放在前排当炮灰用。
要是遇到厉害的匈人将领,他们还能故意送掉中军,直接佯败溃逃,然后再杀一个回马枪,趁着敌人追击阵型混乱的时候,一波反推击溃敌人。
蒙古大军也用这个战术,但是需要保底士气,还有训练度和指挥度,否则佯败就变成了大败溃逃。
历史上只有精兵可以在佯败后,抓住敌人的破绽直接反击。
“不列颠军团向前两百步。”
邓肯这时候不能带兵直接冲锋了,敌人的军队明显更多,他将骑兵布置在两翼掩护,自己率领将军卫队在战场上奔驰,传令兵紧随其后,大部分都是轻骑兵,还有配合的旗手传达命令。
战场指挥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不列颠军团多用帝国的方法,以哨子、号角、鼓、旗帜来指挥,但打到后面人员伤亡,指挥就只能变成跟我冲了。
决战时刻,敌我陷入乱战,最后基本上都是看大旗所在。
前排弓箭手开始向前,他们是轻装步兵,可以随时后撤。
一阵奔腾的马蹄声响起。
匈人的骑射部队开始动作,随着骑兵从两翼逼近,中军的步兵也朝着邓肯这边压了过来,他们主要是配合骑兵作战,为骑兵寻找决胜的机会,同时消耗敌人的力量,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匈人基本上都是主动出击。
“盾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