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怎么感觉跟真的一样?
第40章 怎么感觉跟真的一样? (第1/2页)决定拍摄《流浪地球》后,筹备工作,自然是紧锣密鼓地展开。
制片人付一舟忙得脚不沾地。
各方资源,都要他进行协调,没办法,谁让他碰上一个大爷。
‘吴导’什么都好,就是太不爱管闲事了。
除了拍摄,场外事务基本不管。
很任性。
但,人家有任性的资格,他没有啊。
就像《流浪地球》的摄影棚搭建,中影那边免费出场地,专门盖摄影棚。
很够意思。
不过,有那么一句话,阎王好见,小鬼难缠。
上面同意,那是上面的事,真正执行的还是中影基地的人。
为了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吃吃喝喝,人情往来,那是少不了的。
项目开工之前,付一舟几乎天天泡在酒坛子里。
会所就是他上班的地方。
洗脚房成了他临时的家。
付一舟很难受啊!
玛德。
山珍海味天天吃,那也腻味啊。
付一舟忙着摄影棚的搭建、筹备,李杰也没闲着。
确认立项后,他立刻开始召集团队。
电影虽然是导演的艺术,但拍电影不是导演一个人就行,导演组、摄像组、美术组、道具组、特效组、制片组、灯光组等等。
就《流浪地球》的投资规模,剧组成员零零总总需要小几百号人。
当然。
前期筹备工作不需要全部召集。
只需要把每个组的头头,以及副手成员名单确定就行。
“赵老师,杜老师,欢迎。”
看到两位摄影师连袂而来,李杰笑着招呼道。
他口中的赵老师是赵晓丁。
国内知名摄影师,老谋子御用,曾是《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摄影师。
而杜可风,同样是大有来头。
《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重庆森林》、《花样年华》、《英雄》、《海洋天堂》等等,都是他拍的。
如果硬算,他和王佳卫的合作次数最多。
这一次,也是继《英雄》之后,杜可风和赵晓丁二度合作。
李杰选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多么多么擅长科幻题材。
而是看重他们擅长大场面调度。
之前《空间折迭》、《申海堡垒》的拍摄,大场面并不多,孙明、邵丹几位摄影师,缺乏大场面的调度经验。
他们的特效拍摄经验+杜、赵两人的大场面调度。
一个字形容。
稳!
不多时,美术组的叶锦添、种田阳平、张叔平,道具组的王伟轩、斯科特、徐建、肖晶,特效组的保罗、克里斯托福、谢宁等人悉数到场。
四十多人的会议室被坐的满满当当。
这次的后期人员,依旧是多国兵团。
像保罗,他是澳洲特效公司FuelVFX的特效总监,克里斯托福和谢宁则是国内特效公司baseFX的创始人。
这家公司从06年开始,便扎根国内,前年,他们刚刚凭借《血战太平洋》的特效制作赢下了艾美奖。
算是国内比较顶尖的特效公司。
放眼亚洲,都不算差,但距离国际一线水平,那还有一点差距。
这差距不是体现在硬件,而是软件。
国内相关的储备人才太少,跟高校合作的科研课题、项目,更是少之又少。
片刻后,李杰站到投影幕前,目光环视一圈,而后清了清嗓子。
“各位老师,今天把大家召集到这里,就是开了一个碰头会。”
“接下来,我会介绍一下项目的近况,以及要求。”
说着,李杰按动手中的遥控器。
首先映入众人眼帘的是一台巨大的,充满工业美感的行星发动机。
“这是我设计的行星发动机概念图。”
“开拍之前,需要在棚内搭建一座一比一的原型。”
旋即,李杰开始放出各种剖面图、设计稿、以及一系列的参数。
听着他的讲解,执行导演郭凡忍不住暗自嘀咕。
这设计的也太详细了吧?
感觉跟真的一样。
如果李杰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只会微微一笑。
真?
能不真吗?
他可是在《流浪地球》世界里生活过的,如果他真放开膀子,别说概念图。
就是正儿八经的造一台出来都行。
但。
造出这玩意的工业前置太多,单单材料学就能把人折磨的欲仙欲死。
没那个必要。
李杰始终记得自己的人设。
他只是一个导演。
顶多是技能比较多,想象力比较丰富,执行力比较强,精力比较旺盛的那种导演。
超模归超模,还在地球人的框架之内。
稍后。
地下城、工程机、机器人、外骨骼、空间站等等设计图,一一放出。
经历过《空间折迭》、《申海堡垒》、《2177》的洗礼,现在的人,哪怕是第一次跟李杰合作,也知道他的性格。
究极细节狂魔!
任何一项细节,包括服装材质,那都有严格的限定。
跟这样的导演合作,省心归省心,却也折磨。
毕竟。
要求太严苛。
但一想到《流浪地球》的投资,以及‘吴导’之前的战绩,甭管资历多老,那都得乖乖听话。
然而。
那些第一次合作的人,还是低估了李杰的精力旺盛程度。
这场会从下午两点,一直开到了凌晨两点。
屁股都快坐麻了。
不过,影视行业是加班的重灾区。
谁没熬过几个大夜啊?
二十四小时连轴转都经历过,不就是坐着开会嘛。
开!
第二天,开会!
第三天,还在开会。
直到第四天,这个碰头会才开完,会议结束的那一刻,不论是不是头一回合作,都松了一口气。
总算开完了。
接下来,灯光组、道具组稍微空闲了一点。
而导演组、摄影组、美术组则是跟着李杰全球飞。
岛城、燕京、申海、东京、悉尼、东京、伦敦、新西兰、阿美莉卡等等地区,来来回回飞了一个遍。
这是必要的勘景流程。
期间,稍有空闲,还要一起商讨拍摄方案,用什么镜头、什么景别、构图是什么样。
在海外逛了一圈,一个月过去,中影那边的摄影棚已经搭起了架子。
然后。
李杰带着团队一起来到大工地。
“12号棚的空间足够大,这里是搭建行星发动机模型的区域,等工地完工,道具组的几位老师要多多费心。”
“还有,再搭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高度不能低,如果有问题,就改棚高,把顶盖掀了都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