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接济牛棚的人
第477章 接济牛棚的人 (第2/2页)“谢谢婶子,你问啥事?”
傅红雪看她吃的挺香,问道:“你们村有个媳妇叫朱大兰是不?她家在哪?”
小姑娘一边吃红薯,一边仔细想着,毕竟村里都不喊妇女的名字,都是喊某某媳妇、某某他娘。
“噢,我知道了,是铜锁叔的媳妇,他家跟我家隔着三户,在村尾那儿,牛棚边上。”
傅红雪记在心里,等小姑娘走后,并没有从村口直接进村,而是从外边绕了一下,往村尾绕过去。
她用精神力很快找到了牛棚,没想到,却路过了一排窑洞,住着的一看就是下放人员。
好几个人戴着眼镜,岁数都在四、五十岁,瞧着肯定是改造人员,不像是村民。
能下放到这边的,估计就是一些受影响的知识分子,干部,文艺工作者等等。
傅红雪还记得,在榆林地区下放的人员中,还有不少后世的名人呢,比如好几位知名作家。
他们后来摘了帽子回城,创作了好多关于这个特殊年代,陕北的故事。
她心思一动,想帮扶一下那些人,于是先溜到了那排窑洞附近。
从空间里整理了十三套棉袄棉裤,十三双棉鞋,装进三条大麻袋。
还有一些退烧药、胃药,各包两个纸包,在上面写一下都是什么,如何服用。
现在是白天,这五间窑洞目前一共有八个人在,其中有四个都趴在炕上,似乎病了。
也不知道出去外面的有几人,所以她准备了十三套棉衣,有多没少。
另外,找了两箱挂面,有三十斤,换成一个面袋子装好,又塞里边五斤红糖,五袋奶粉。
还有三袋大米,三袋小米,一袋红薯,都是五十斤的,给码放在了屋门前。
她把东西放好,在最上面用石头压了一张纸,写着几个字:送给下放人员,收好了,保密。
然后自己躲远一些,往三个屋门上都投了一颗石头子。
这三个屋子里,立刻走出了人。
他们开门一瞧,都被眼前这些袋子给惊着了。
三个人走到一处,互相对视。
一个戴眼镜、不到五十岁的大叔拽住身旁的人,声音都有点抖了。
“老刘,你说这、这是啥呀?”
那个老刘也抿着嘴,摇摇头,一眼看见那张纸。
“是给咱们的?是谁呢……”
其中那个穿着蓝色外衣,称作老刘的人,忍不住打开了其中一个麻袋的口子。
“是棉衣!……哎呀,还有药,这是胃药,孙老师还有王爱霞正胃疼起不来炕呢,既然这是给咱们的,不管了,先搬进去再说~”
得亏是一大清早,没什么人在外面走,更少人在牛棚这一带经过。
这三个人一脸喜色,已经发现除了棉衣,其他的都是粮食!
心里激动得都跟什么似的,这可是救命粮啊,天天靠找野菜、树皮糊口,就差吃观音土了。
上个月,村里送来了一批救济粮,可是,一共才一千斤呐!
那分到村里每个人的头上,也就是几斤,真是杯水车薪……
傅红雪刚才顺手给他们在灶房里,三个大水缸都灌满了水。
此时,默默看着他们又回屋喊了其他人出来,一起搬东西,分散放到各屋再仔细看。
除了两个病重,实在没爬起来的,其他六个人一起搬,几下子就都挪进去了。
她所不知道的是,其实那个“老刘”,还是西安外国语学院的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