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字:
关灯 护眼
零点看书 > Z世代艺术家 > 第272章 Don't do it

第272章 Don't do it

第272章 Don't do it (第2/2页)

比如那句“这塑造了美国最初的文化基因,self-mademan,崇尚个人奋斗白手起家,对政府权力深怀警惕。”
  
  美国普通百姓,从都市白领到中部红脖子,人人竖起大拇指,点赞到爆。
  
  “Jesus!他简直写到了我的心坎里!”
  
  “YE!我们都是self-mademan!”
  
  “SR对美国的了解简直不可思议!”
  
  “是的,如果不是9幺幺,本届政府不可能如此强力……”
  
  人们在聚会时谈论白手起家的荣耀和骄傲,同时也悄悄抱怨着本届政府的手伸得太长,权力太大。
  
  这在社会上的每一个角落真实发生。
  
  方哥真的赶上了一个特别的时代,去年全美因为那件事而群情激愤,向政府赋权,而自打今年下半年开始,激情褪去的美国人开始怀念从前。
  
  他们以为他们完全理解了这句话,然而,并不是这样。
  
  著名文学评论家斯蒂芬引用了方星河的原文并附上解读——
  
  “本句的核心在于‘文化基因’一词,众所周知,基因是有遗传性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仿佛天生便警惕政府的权力,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结合后文来看,SR的表述克制而又隐晦。
  
  全篇,他总共使用了三次文化基因,在更多的相关表述上,他使用了别的单词。
  
  WHY?
  
  是因为他随意用词,没有特意追求精准吗?
  
  不,恰恰是因为他极度精准。
  
  SR只在需要传达‘历史惯性’、‘长期以来’、‘天生如此’之类的意思的时候,才会使用‘文化基因’一词。
  
  我们很清楚,只有生物体征才能遗传,文化想要传承,核心要素是教育。
  
  所以,‘文化基因’的本质是什么?
  
  是延续不断的相关教育。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反问: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导致警惕政府权力成为了我们的遗传基因?
  
  又是谁在实行这样的教育?
  
  在什么时候、于哪里、通过怎样的途径,让这种警惕变得习以为常深入人心?
  
  他明确提到了资本集团在自由主义路线上的努力,却点到即止,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此刻,我同样要点到即止,以免给自己和SR找麻烦……”
  
  这篇解读性质的文章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力,它太干,太枯燥了。
  
  但是,类似的解读实在太多,当所有文章综合到一起,迭加出来的影响力就相当可观了。
  
  要说这文学评论界也真是闲得蛋疼,他们真的是在逐句解读。
  
  原因?
  
  倒也不是纯粹为了蹭热度,而是方星河确实已经在北美文坛有了点地位。
  
  最直接的证据不是《少年的我》的近千万销售,而是美国文坛王者菲利普·罗斯的直接关注。
  
  今年69岁的罗斯处于一个惊人的创作喷发期,两年前出版《人性的污点》,这部“美国三部曲”的终章引发了巨大轰动。
  
  老罗在美国的地位,可以对比当下中国的巴金。
  
  恰好,老罗的写作特点是深刻剖析美国身份、犹太身份、性、死亡和政治,写作兼具愤怒的力量和精湛的技巧。
  
  上一回,《少我》发行时,不少媒体夸奖方星河是“年轻版本的罗斯”。
  
  而这一次,罗斯亲自站了出来。
  
  “在写作层面,SR身上最不值得一提的便是他那早已精湛到一定层级的技巧,拥有大师级技巧的作家单单美洲就能数出来十几位。
  
  同样也不是他那份特有的愤怒和冷酷——任何人在年轻时都愤怒过,有些人甚至直到现在仍然愤怒着,不值得格外关注。
  
  真正使得他独立于所有人的素质,是那份不可思议的洞察力,他的智慧在这个年龄段绝无仅有。
  
  我不明白他是如何做到如此巧妙地平衡了讽刺和克制,讽刺有深度,释放有克制,但他就是做到了。
  
  因而,《中国意识》一文极具韵味,值得字斟句酌,且在文学、哲学两大层面兼具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
  
  这种价值源自于思想本身,我格外喜欢他对美式自由的批判性解构,而对于中国意识的部分,我爱到不可自拔,这是从未出现过的中国声音,它太新鲜,太经典,太引人入胜,太开拓视野。
  
  凭此一文,我认为他有资格横扫普利策、美国国家杂志、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等等所有评选里所有与短篇相关的奖项。
  
  我好像是其中几个奖项的评委,在此我郑重宣布,我会投出我的那一票。”
  
  罗斯的采访刊登后,美洲文学界顿时沸腾了。
  
  这老哥的脾气可称不上好,然而地位高到没边儿,往常大家都是捏着鼻子听他骂人,哪成想他还有这种盛赞新人的时候?
  
  所以,尽管这事儿根本没出圈,就在文学界里轰隆隆的震荡,可还是给方星河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继日韩文学界之后,方作家再次征服傲慢的美国文学界!
  
  好吧,收敛点,一篇杂文就讲征服,实在有点过了。
  
  不过他确确实实已经被美国文学界彻底认可,圈里视他为超级天才,圈外视他为正统作家。
  
  那些经常能写出畅销书的跨界名人?少来碰瓷!
  
  美国当前最有影响力最顶尖的公共知识分子、评论家和家,苏珊·桑塔格,马上跟进,力挺方星河。
  
  “《中国意识》的现实意义、学术意义、交流意义远远超过今年的所有文章,考虑到时代因素和美国人的傲慢,我认为在最起码10年之内,不会有比这更新颖的视角出现。
  
  毫无疑问,方星河是本世纪世界文坛最大的惊喜,如果他继续这样写下去,我甚至愿意相信,整个21世纪都是他的!
  
  如果你怀疑我的话,那么不妨亲自去找找看——限制他更进一步的文学短板到底是什么?!”
  
  那些最爱在鸡蛋里挑骨头的批评家们真的去找了。
  
  然后一个接一个的傻眼。
  
  卧槽!
  
  不找不知道,一找吓一跳——这屌毛孩子怎么是个圆?!
  
  六边形战士终归还有边,方星河倒好,圆咕隆咚的一大坨,不管从哪个维度看,都没有丝毫短板。
  
  文学界肯定没服,文无第一,在哪个国家都适用。
  
  但文学评论界消停得很,暂时,没有任何一个真正有份量的大咖站出来批评方哥。
  
  美国非裔文学的旗帜和精神领袖托尼·莫里森甚至直言:“以SR的年龄,《中国意识》一文已经是默认的满分。
  
  不会更高,也不可能更高——除非他自己再写一篇新文章。
  
  伙计们,别试图挑这篇文章的刺了,最起码在文学层面上,Don'tdoit。”
  
  非常意外的,Don'tdoit,忽然成为了本次事件的热门流行语。
  
  报纸上、网络里、电台中,到处都有人在提醒Don'tdoit。
  
  其含义从最开始的简简单单,逐渐演变成“别去惹方星河”。
  
  文学评论界因此产生一大共识——不要不自量力的去找方星河的麻烦,你们办不到。
  
  至此,影响力最小但格调最高的文学界内部,只剩下一种声音。
  
  夸,给我疯狂的夸!
  
  北美如此,日韩亦然,英法德意,处处惊寒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在木叶打造虫群科技树 情圣结局后我穿越了 修神外传仙界篇 韩娱之崛起 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 不死武皇 妖龙古帝 残魄御天 宠妃难为:皇上,娘娘今晚不侍寝 杀手弃妃毒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