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准备开喷
第231章 准备开喷 (第1/2页)关于国内思潮,方星河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解决办法。
客观存在的差距导致整整两代人不够自信,这怎么解决?
只能闷头发展,等大变局到来。
其实哪怕是在2019年的时候,国人整体上也不够自信,是那三年特殊时期+忽然开始下饺子的武器科技+整体转型的宣传才酝酿出了充分自信的Z世代。
而在眼下这个时间点,和他们讲任何道理都没有丝毫作用。
当民众的思维被裹挟时,他们就是愚昧的情绪化动物,互联网时代初期毫无道理的网暴可不是一次两次,哪次也没能讲成道理,同样也不在乎真相。
但这并不意味着方星河什么都不打算做,就那样看着。
讲不了道理,哥们还可以骂人。
解决不了问题,那我也绝不委屈自己。
第一件要做的事……搜索敌对目标,搜集敌对信息。
这次的抨击大潮有一点自发性质。
起因是大部分普通民众对于方星河不继续打NBA感到失望,就很离谱,我打不打篮球跟你们有什么关系?
但他们觉得有。
然后,在《篮球》、《当代体育》、难防系资媒、部分官媒的带动下,情绪扩散并扩大。
另外,早在方星河还没有开始打季后赛的时候,篮协就派人到美国接触他,想要征召他打今年的男篮世锦赛和釜山亚运会。
国内的呼声太高,因此他们“顾全大局”、“做了非常巨大的让步”。
但方星河并不愿意参加这些破烂玩意,除了08年奥运有充分且必要的参战理由,方哥觉得没有必要燃烧自己照亮篮协。
中国这些体育协会,岂是一个挂逼所能拯救的?
方星河的思路核心是:区区一个个体,救不了中国体育,正相反,你越是给他们打白工,他们越是有恃无恐,难以酝酿出改革的原动力。
反倒不如让他们烂下去,烂到国足那种赞助商退货、球迷自发抵制的程度,慢慢的也就破而后立了。
前世苏超爆火后,国内足球迷终于揭竿而起,把矛头对准了中超的赞助商,渐渐的催生了一些正面的改变。
而大姚一直试图对篮协修修补补,作用反倒极其有限,烂泥塘让每个人都举步维艰。
但,眼下国内百姓的想法却是——你上了,稳稳夺冠,我们不管什么未来以后,我们就要现在爽。
你不上,就是不爱国。
等到方星河回国,篮协又再次上门,发出征召“协商”。
主管是那个谁,讲话很客气,意思一点不客气,大帽子一顶又一顶。
方哥能惯着这个?
结果谈崩之后,篮协一纸官方声明,把锅全都甩了过来,百姓们一炸再炸,跟摔炮似的。
《篮球》杂志的批评文章极具代表性。
退役那天,他们的主题是“方星河你应该继续在NBA征战”。
“国家难得出现一个篮球天才,可以在黑人统治的NBA里立足,这是最好的树立民族自信的机会……”
“作为一个对外展示国人形象的窗口,方星河你代表的并不只是你自己……”
“责任重大,责无旁贷。”
“你的任性是对全国人民的伤害。”
文章一出,以13丑为核心的方黑文人,再加上港台大部分媒体,半个中国的力量集结起来群起而攻之,正式开启狂欢。
再等到蓝管的甩锅声明一出来,批评变成了谩骂。
烈炎山:“我早都讲过,方星河的自私和任性早晚会伤害全体国人,这件事并不出乎意料,是你们太过于一厢情愿了。”
兰城:“无组织无纪律无信仰无家国情怀!”
刘家良:“和方生聊责任没有意义的啦,他只想搵钱的嘛。”
东方报:“篮球打的再好又有什么用?你们请得动他吗?人家早已经迫不及待要去娱乐圈把妹了,不要太好笑哦!”
这帮人很有长进,除了最直接的冷嘲热讽之外,还有很多新奇角度。
熊暮云:“我理解方星河,他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主宰意识,即:我要绝对主宰我的人生,不允许任何外界影响靠近。
这源自于他的童年经历,被主宰、被掌控、被抛弃,带给他太深刻的伤痛。
所以独立之后,他会通过种种不可理解的行为来昭显这种主宰的强力。
全中国人民都期望他能参加世锦赛,可那又如何?我偏不。
外界施加的压力,到了他身上,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抗情绪。
他不会去想这件事对于国家、对于人民、对于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有多么重要,他只会判断这件事的性质——
这到底是我想做的,还是别人要求我去做的?
如果是后者,那么对不起,我不管意义有多重大,我不乐意。
而如果是他自己想去做的事,那么不管有多少人反对,他偏偏要做。
或者也可以说,越多人反对,恰恰越能激发他的变态主宰欲。
比如弃NBA而去拍电影,你能说他是因为利益吗?
真不是。
舍弃了几千万美元的年薪和商业赞助,转头去砸钱搞不知道是亏是赚的艺术,任性到根本不在乎钱,这是方星河一以贯之的性格底色。
只要对抗,只要能和你们这些自以为正确的人对抗,那便是成功……”
老熊从心理的角度层层剖析,给方星河钉上了一个扭曲变态的标签。
这文章一出来,99%的黑粉和50%的满天星都觉得有道理。
他们不知道你方哥开了挂,下意识的以为,方星河放弃最有天赋的领域,非要和大众期待对着干,这就是任性狂妄自负。
程一中则在这种认知上继续描绘。
“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一直都是方星河的精确画像。
少年人特别容易想一出是一出,然后一意孤行。
而方星河的程度,是轻狂病的巅峰代表,是少年得志的最极限诠述。
他能够继续获得成功吗?
在某种意义上,当然可以。
愿意为他买单的年轻女孩实在太多,任何作品只要出现他的那张脸,就可以按照分钟收钱。
但他永远走不到任何领域的顶峰。
今天取得了一点成绩,这个行业没意思。
明天再获得一些赞扬,那个领域也很无聊。
他缺乏一种深耕的意识,像野猫一样,这里闻闻,那里嗅嗅。
而这种漂浮不定,本质上是一种安全感的缺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