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目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第412章 :目标‘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第2/2页)实验室里不计成本堆出怪物很容易,但只有能量产,且成本能被市场接受,才具有工业价值。
翟达报出一串数字:“粗略测算,量产后成本会以15万为起点,每增加一个量级会降低一部分,理论上技术不革新只按规模化压缩,最低可能到8万以下,若是搭配技术革新,类似这样功率的电机,我们计划三年内压缩至三万块以下。”
三万,一台高性能电机,绝对是一杆子捅在了相关产业人中上,让他们立刻清醒且兴奋。
“若只算模块,初步量产成本大概4万,未来目标成本5000块以下,若是只算单核心,未来目标在200块以内。”
这时,那位科学院的教授突然出声了:“小伙子,碳化硅半导体中,衬底的成本就占据了40%以上,据我所知你这是英飞凌的衬底,一块就两万多,你如何能将成本压缩到这么夸张的程度?”
语气带了一点“我很内行,你糊弄不了我”的感慨。
其实他没有恶意,只是工作需要。
被卢部大老远带来,以技术专家的身份来“指点”,结果各个成果都超过了他的想象,导致从头到尾插不上话,这怎么行!
岂不是显得我是个假专家?
他还是比较懂行的,聊起成本的时候终于找到了机会:
“这已经不是量产能解决的问题了,更不要说使用的设备需要均摊成本,再加上高额的调试和维护费用。”
翟达笑了笑,感谢帮忙串词。
“您说的对,如果衬底制备、关键设备都受制于人,根本做不到成本极致压缩,供应链降我才能降,他们涨我还得涨,甚至他们断我就得死。”
“所以从一开始,我们的目标就放在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上,否则何必说需要三年时间呢?建厂都花不了这么多时间。”
卢勤俭惊讶的抬起头来。
似乎在说:你认真的?
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可是太难了,远比一两个突破口难。
这里,要先说一下国产化和自主化的区别。
国产化:标准最低,只考虑生产地在国内,比如用外资企业的技术、但生产主要环节在国内依旧可以称为国产化。
正儿八经国产化的暂且不说,只先说这些技术依赖海外的,人家是可以走的,也可以中止技术授权,只是一般的商业逻辑上,没必要自断一臂。
约束力来自于国家层面和商业逻辑,属于用市场和金钱,换取使用技术的资格,最典型的就是合资车企。
自主化:在国产化的基础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身,不依赖外部技术。
但自主化只强调自主权,在生产设备、非核心技术上,也不大可能摆脱海外企业,比如技术虽然自有,但设备依赖或需要进口。
若能更进一步,才是翟达所说的“全产业链自主可控”。
总结下来就是:技术是自己的,设备自己造(或合作国内企业),最好还掌握原材料。
脖子比大腿还粗,谁都卡不住。
当然不重要的部分,出于成本考虑也不排斥海外采购。
也许有人会说:“你看,还是要用外国的东西。”
这是全球化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一家技术型企业能“100%”纯洁,中国美国都没有,除非他生产的东西非常low逼,比如圆珠笔芯。
至于进口时说你“造不出”,国产时骂“核心技术是人家的”,等自主化后骂“你设备是哪哪国的”,等你设备也自研了就“人家开源才有你”,纯属公知脑瘫把祖坟刨了,把脑子放进去,又盖好土后的发言。
卢勤俭听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这几个字的时候,实在感觉太过庞大
如果建立一家碳化硅模块制造厂的难度和体量是“1”。
那将这个第三代半导体做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难度和体量,至少是“5”。
那位老教授张了张嘴道:“难道你还想做衬底制备?”
翟达摇摇头道:“衬底还没眉目。”
毕竟没“摸到”过。
老教授刚松了一口气。
“但外延设备倒是有一点进展。”
翟达对卢勤俭道:“卢部,可能得劳烦您换一下无尘服了,带您看一点不成熟的小东西吧。”
因为评论区大家会讨论,补充一点09年市场和技术的状态,然给大家知道主角处于什么水平。
十几年发展真的很快,会给大家一些错觉,现在随便投点项目都是数百亿,但09年没那么夸张,举个例子:JF-12投资4600万就做完了。(被Q了好几次,有人说这点钱够干什么)
另外09年腾讯的年营收才120亿左右,已经是当时的互联网国内一哥,全球市值前三的互联网企业。
那时钱很值钱,所以研究院现在的营收并不低。
另外提一下“碳化硅衬底”,09年时海外以英飞凌为首,可以量产制备六英寸衬底,但成品率只有60%,国内更惨,只有实验室内可以制备出四英寸,无量产记录,我查到的资料,是18年2月才自主量产了六英寸,来自BJ世纪金光。
当然,这一领域进步速度并没有那么卷,和硅基逻辑芯片不太一样,新能源崛起后,落后的部分已经被飞速补齐,个人觉得碳化硅半导体的发展还有极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