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九十 成神的袁树
三百九十 成神的袁树 (第1/2页)三个郡近六百名有编制的官员和吏员,只有二十三个人没查出问题,算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其余全都是立刻枪毙也不为过的。
这二十三个人还都是本地吏员,实在看不过去,所以才没有同流合污。
三个郡有编制的几十名官员全军覆没,没一个干净的。
不是把汉民的血肉当饭吃就是把内迁羌人的血肉当饭吃。
袁树上表朝廷之后,在三郡举行了公开的处决仪式,将这数十名不当人的官员全部处决。
至于那些不在朝廷正式编制里的吏员的处理,朝廷是不会多过问的。
之前袁树在并州和幽州处理的大部分人员也都是这样的吏员,而朝廷只会过问郡守、县令等有编制的官员是怎么处理的,吏员不管,任由袁树操作。
袁树当然也不会客气,官员他杀,吏员当然也杀,不老实的、天怒人怨的、违法乱纪的,他是真杀,杀出来的赫赫威名,然后才腾出位置给自己人换上。
这才塑造了他的幽并二州说一不二的权力和地位。
而现在,这一切会原封不动的出现在凉州,出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他对凉州的重视程度其实远远超过了对并州还有幽州的重视程度,因为并州和幽州外围并没有太多有价值的目标。
但是凉州不一样。
掌握了凉州,就能打通丝绸之路,就能连接西域、中亚和西亚的诸国,就能打开商路,就能做生意,就能赚取额外的钱财。
汉帝国内部不够充裕的消费市场可以利用这些外部商贸关系来弥补。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把凉州掌握在手,并且创造一个安定发展的环境。
这,正是袁树最擅长的事情。
对北地郡、安定郡和武威郡三郡的处置就是他对凉州错综复杂的本地势力的一个明明白白的警告。
从今往后,凉州只有一个权力核心,只有一支正规军队,只有一个说话算数的首脑。
那就是我,袁树,袁子嘉!
不听话的,都要死!
凉州比并州和幽州更加讲究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古老的生存模式在这里比并州和幽州还要直接。
这一点,贾诩明明白白的告诉了袁树。
所以袁树最初对凉州采取的就是示威政策,展现自己的威势和强大,只有这样,才能让凉州人老老实实听话。
至于给予凉州社会安定,那是之后的事情。
袁树整顿凉州是从延德五年开始,一直到延德七年年中,处理凉州的时间其实比处理幽州的时间还要短一些。
只能说一套办事方法已经熟练了之后,甚至产生了公式效应之后,办事速度就是快。
无他,唯手熟尔。
首先就是有钱,招纳流民,设置良知农庄,开垦、恢复土地,兴修水利工程,修建道路,一系列生产建设活动的开启,本身就能将大部分挣扎在生死线上下的人给拉拢到自己这边。
给他们安定的生活环境和稳定的口粮,就能安抚人心,就能让大部分想要获得安定生活的人老实下来。
至于那些惟恐天下不乱的人,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和老实人分离开来了,处理起来也就不用担心误伤了。
金城郡、汉阳郡、陇西郡等地,在之前羌乱时期出现了大大小小一百多个有割据性质的武装团体,规模有大有小,有纯粹的汉人团体,也有纯粹的羌人团体,还有汉人和羌人混聚在一起的团体。
袁树依然采用先礼后兵的方式,先讲道理,宣扬政策,谈条件,愿意好好过日子的,那咱们就解除武装,进入良庄,自然有他们的好日子过。
这是以袁树个人的声望与信誉作为担保的。
要是贪心不足,想要索取更多的利益和好处,或者根本就是死性不改,非要当割据一方的土皇帝,那袁树是断然无法接受的。
天雄军,出动!
在这段军事行动的过程之中,袁树其实也发现了处理凉州问题比并州和幽州都要简单不少,只要手段足够粗暴,那么很多问题都不算问题。
比如金城郡有很多割据势力,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有一万多汉、羌武装部曲,袁树安排廉达去做金城太守、下达招降令的时候,被这个最大势力的首脑王国给回绝了。
然后这个割据势力全体戒备,摆出一副只要打不死就往死里打的架势,以武力抗拒廉达的政令,成功激怒了廉达。
然后廉达率领一万天雄军和三千金城郡兵前往讨伐,将这个势力全灭,骨灰都给扬了,后面整个金城郡大大小小二十七个割据势力立马滑跪,表示只要您老人家不杀了我们,什么都好谈。
后面廉达把这群人的头头脑脑收在身边充入郡兵,部曲全部纳入良庄内务农,只花了四个月就平定了金城郡的武装势力割据问题,把金城郡的社会秩序给恢复了。
只要足够强大,就能解决大部分问题,而且解决的程度相当之高,说解决,那是真解决,没有太多的后患需要考虑,光这一点,袁树就觉得凉州比中原州郡要可爱许多。
中原地方,特别是读书人多的地方,那叫一个拧巴!
延德七年年中以后,凉州社会的基本秩序已经恢复,袁树以强横的武力将武装割据问题全部消灭,顺便也在凉州社会贯彻落实了禁止弓弩、盔甲的命令。
对于东汉帝国的社会来说,禁止弓弩和盔甲只要能落实到位,基本上就相当于阿梅丽卡完成禁枪了,特别是在凉州,把弓弩和盔甲从私人手上禁止,大家就算想要械斗,那强度也很难上的去了。
这几年间,袁树大规模调动一心会成员进入凉州各郡县担当官职,与幽并二州差不多,将官方权力牢牢掌握在手,而在民间,则以良庄作为抓手,通过直接掌管一部分社会生产力量而增强对民间社会的控制。
古代王朝因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力不足,往往会依靠宗族势力来加入到社会管控当中,降低了自身的行政统治成本的同时,也削减了自身的权力。
袁树想不到有什么能够彻底解决的办法,但是就说是应对眼前的问题,大量设置良庄、加强对生产单位的控制就是最好的选择。
良庄严格来说不属于官方系统,但是因为有屯田和集中生产的性质,所以也有点半官方的色彩。
甚至从建设的基础来看,袁树就是打算把良庄变成基层单位的,只是掌控这个基层单位的不是正儿八经的官员,而是一心会,袁树麾下所有的行政人才都是通过良庄的管理建设而积攒了最初的办事经验,然后才能在上级官府内得到一个职位。
所以也可以说良庄和知行学府一样,都是一心会集团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行学府学习完成之后的一心会员或者准一心会员们都会在良庄内与农民近距离相处,同吃同住,从事生产工作和管理工作,最少也要两年半的时间之后,才能得到进入官府做事的资格。
所以良知农庄不是官方组织,但是却是官方组织在某种意义上的摇篮。
也正是因为良知农庄的存在,使得有一心会背景的官员大部分都具备足够的基层经验,特别是对于农业生产,那更是有着相当丰富的知识储备,这使得他们在担任更高的职位之后,对农业生产依然非常重视。
他们绝对不是寻常士族子弟那般的只知道吃饭而不知道饭从何来,所以平均政治素养和办事能力也远远超过内地州郡的大部分传统官僚,这也使得幽并凉三州的治理水平远超汉帝国的平均水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