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君臣论国策(上)
第884章 君臣论国策(上) (第1/2页)进入养心殿,君臣之间少不得一番寒暄。
李彻简略讲述了入关之后如何收服秦晋之地,以及兵不血刃入主帝都的经过。
杨忠嗣、霍端孝等人,则禀报了奉国近来政务运转顺利的情况,让李彻心中大定。
随后,李彻又特意召来了杜辅臣与众臣相见。
众人虽是初次见到杜辅臣,但听闻杜辅臣的身份和事迹,自然不敢轻视这位前丞相。
待初步叙话完毕,霍端孝才捋了捋胡须,切入正题:“陛下急召臣等星夜兼程而来,可是已决议定都于帝都了?”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彻身上。
按照常理,帝都乃大庆国都,是政治、文化中心。
如今既已光复,自然应继续作为新朝的都城。
然而,在座重臣几乎皆出身奉国,奉天城是他们一手参与规划建设起来的,倾注了无数心血。
而且,奉天规模之宏大不逊色于帝都,基建之先进甚至已超过了帝都,就是地理位置差了些。
若真要弃奉天而定都于此,众人嘴上虽不会反对,心中难免有些不情愿,担忧北地根基因此动摇。
李彻将众人神色尽收眼底,浅笑一声:“并非如此。”
文载尹闻言,花白的眉毛微微蹙起:“那就是说,陛下仍欲以奉天为都?”
“奉天虽好,终究偏于北疆,于统御整个大庆万里江山,难免有鞭长莫及之虑。”
李彻再次摇头:“也不是。”
这下,众人都露出了诧异的神色。
既不定都奉天,也不定都帝都,难道陛下属意洛阳,或是长安?
李彻不再卖关子,解开了谜底:“朕的想法是,日后之大庆施行多京制。”
“多京制?”诸葛哲微微一怔,沉吟道,“陛下所言,可是类似前辽所设的五京制度?”
“正是此意。”李彻颔首,目光扫过众人。
“按照朕初步构想,拟设四京:以奉天为北京,镇守北疆;以长安为西京,控驭陇右、河西,遥望西域;以帝都为东京,安抚天下;再于南方粤东之地,择一临海之处设为南京。”
诸葛哲讶然道:“粤东之地,那里地理偏远,气候湿热多瘴气,乃是蛮荒险境,何以为京?”
李彻笑道:“子渊有所不知,所谓瘴气多指疟疾,主要由南方潮湿炎热气候及蚊虫滋生导致。只要加强卫生意识,不喝生水,便不是什么大事。”
“而之所以选择粤东,是因为自古那里便是最重要的海上贸易节点,通往海外更近,更方便。”
“至于所谓蛮荒险境,那又如何,我奉国之前不也被称为苦寒之地,无人敢去吗?现在呢,还有几人会小瞧奉国?”
所谓粤东之地,便是后世的广东,粤港澳大湾区那个可是世界级港口群,还有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的维多利亚港。
这么一块宝地,早晚都要开发起来。
李彻之所以选择此地建立南京,也是想要靠着海运优势,控制东南亚区域。
想到这里,他继续开口道:“如今之大庆,疆域远超以往,且未来必将更为辽阔。固守一京统御四海之旧制,已不合时宜。”
“四京并立,可使我朝力量辐射四方,加强对各区域的掌控,应对不同方向的挑战。”
霍端孝眉头微蹙,问道:“陛下思虑周详,然四京之中总需有一为首,又当置于何地?”
“若是四处迁移,恐非长治久安之策。”
李彻显然对此已有深思,从容答道:“朕以为,这首都之所在,当随国策重心之转移而变化。”
“陛下何意?”杨忠嗣也忍不住追问。
李彻将自己的构想娓娓道来:“譬如眼下,我朝首要之务乃是南下平定伪帝,统一江南,则军政重心自然在南。”
“那么,帝都作为东京,便是四京之首,朕与朝廷便驻跸于此,统筹全局。”
“待江南平定,若北疆罗斯国衅起边患,则战略重心北移,奉天作为北京便升为首要,朝廷亦可适时北迁,以便就近指挥。”
“同理,若用兵吐蕃,则朝廷可暂驻西京长安;若天下承平,意在休养生息、发展内政,则长安、洛阳皆可作为首都,多立一个中京也无妨。”
众人闻言,皆陷入沉思。
此策妙处显而易见,多京制确实能更灵活地应对帝国的治理需求,加强中央对边缘地带的控制力。
但弊端也同样突出:朝廷迁徙,耗费钱粮巨大。
且频繁变动政治中心,易导致政局不稳,官吏疲于奔命,政务衔接不畅。
听到众人提出的这些忧虑,李彻笑了笑,神色却愈发认真:“这正是朕需要与诸位仔细商议之处。”
“打天下不易,治天下更难。”
“如今我们拿下了大庆的架子,该如何填充血肉,使其焕发生机,总需定下一个清晰的治国纲领。”
文载尹率先开口:“陛下,奉国如今政通人和,百业兴旺,足见奉国推行之一套政策已然卓有成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