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章 开元盛世的基石
第896章 开元盛世的基石 (第2/2页)“有个老铁匠说,这曲辕犁比旧式犁轻了十斤,妇女都能拉动,一天能多耕两亩地。”
“官府还派了农技官下乡,手把手教农人用新家伙,我亲眼见那水转筒车,不用牛拉人推,靠水流就能转着浇地,一村人围着拍手叫好。”
正说得热闹,忽闻街面上传来孩童的歌声:“开元天子真圣明,官吏清廉民乐生。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众人都笑起来,举子叹道:“这歌是国子监的学生编的,如今长安城里的娃娃都会唱。前些天我去曲江池,见岸边新盖了几十间书房,都是供举子们读书的,陛下还亲笔题了‘集贤殿’三个字。”
“听说今年科举要加试‘时务策’,考的就是如何让百姓更富足,这才是选官的正经路子!”
行脚僧双手合十:“阿弥陀佛,贫僧云游四方,见多了乱世流离,像如今这般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景象,真是难得。”
“上个月在虢州,见官府开了‘常平仓’,粮价高时就低价粜粮,粮价低时就高价收粮,百姓再不用怕丰年谷贱、灾年挨饿。”
“有个老农说,他活了六十年,头回见官府把粮仓钥匙交给里正保管,还说‘这粮食是百姓的,该由百姓看着’。”
酒肆外,夕阳正染红朱雀大街的坊墙,一队金吾卫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过,甲胄在余晖里闪着光。
街边的货摊上,卖胡饼的小贩正用新铸的铜钱给客人找零,穿绿袍的小吏捧着公文匆匆赶路,腰间的鱼袋随着脚步轻轻晃动——那是开元初年新制的“鱼符”,凭此可出入官署,再不用像从前那样揣着一堆盖满印章的文书。
穿青衫的举子望着这景象,忽然站起身:“诸位,我明日就要赴吏部铨选了,若能得官,定要像张相公(张九龄)说的那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众人纷纷举杯相贺,酒盏相撞的脆响里,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大明宫紫宸殿内,李隆基正对着一幅《开元九年全国税赋图》凝神细看。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州的赋税增长,江南道的绿色区块比去年扩大了近一倍,岭南道的红色标记旁写着“贡荔枝三千颗”,而关中道的黄色区域里,密密麻麻记着“新修水利五十七处”“垦荒十二万顷”。
侍立一旁的姚崇奏道:“陛下,今年全国户口较开元元年增长了十二万户,税钱增收一百八十万贯,粟米储备够支用五年。”
“昨日洛阳仓报来消息,因粮食太多,已开始往新建的含嘉仓转运了。”
李隆基指尖划过图上的“河西节度使”辖区,问道:“边军的粮草还够用吗?听说王君廓在凉州打了胜仗,要不要再调些绢帛过去犒赏?”
宋璟上前一步:“陛下放心,河西的和籴粮已备足,臣已命人将二十万匹蜀锦运往安西,既能赏军,又能与诸国互市,一举两得。倒是江南的漕运还需再加把劲,臣打算明年在扬子县修座新船坞,造三百艘‘歇艎支江船’,让粮运再快些。”
李隆基点头笑道:“卿等所言极是。朕昨夜读《贞观政要》,见太宗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今才算真正明白——百姓安乐,天下才能安定,”
“吏治清明,政令才能通行。”他望向窗外沉沉的暮色,又道,“传旨下去,明日早朝议一议如何减免灾区赋税,再让太乐署把那首‘稻米流脂’的民谣谱成乐章,让乐府传唱四方。”
当第一缕晨光穿过大明宫的鸱吻时,长安的西市已经热闹起来。
波斯商人用开元通宝买走了整船的越窑青瓷,岭南的茶商正与北方的马贩讨价还价,穿粗布衣裳的农人背着新收的粟米往官仓去。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那个年轻帝王紧握皇权时,望向吏治沉疴的坚定目光。
开元盛世的画卷,正以百姓的柴米油盐为墨,以贤臣的勤政爱民为笔,在大唐的疆域上缓缓铺展。
街头巷尾的议论还在继续,那些关于“新米亩产”“漕船速度”“科举公平”的细碎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