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福克斯与环球的联手围剿
第656章 福克斯与环球的联手围剿 (第2/2页)“它本质上就是一部炫技的爆米花电影,没有深刻的主题,没有细腻的人物刻画,这样的作品如果能获得奥斯卡,会降低奥斯卡的艺术门槛,也会让观众对电影的审美产生误解。”
詹姆斯在一旁附和:“你们看,卡梅隆的《阿凡达》,在故事深度和人文关怀上都远超《环2》,它探讨了战争与和平、人性与救赎的永恒主题,更符合奥斯卡的评选标准。”
评委们大多保持沉默,有人若有所思,有人则明显露出敷衍的神情,但面对福克斯与环球的强势公关,没人会当场反驳。
类似的场景在洛杉矶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福克斯与环球的公关团队像细密的蛛网,试图将《环2》的获奖可能牢牢缠住。
除了针对作品的公关,福克斯与环球还开启了对张辰的全方位抹黑,一场无孔不入的舆论战悄然打响。
首先发声的是大量收了两家公司好处的影评人。
他们在《好莱坞报道者》《Variety》等权威影视媒体上发表评论文章,言辞犀利地攻击《环2》的剧情设定。
“《环太平洋2》新增的洪荒故事线完全是画蛇添足,不仅没有丰富剧情,反而打乱了原本清晰的机甲对抗怪兽的主线。”
“张辰为了追求所谓的东方元素,强行加入不符合世界观的设定,导致故事逻辑混乱,相比第一部的纯粹与专注,这无疑是一种退步。”
这些评论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甚至被国内一些媒体转载,引发部分观众对《环2》的质疑。
看到这些评论,张辰坐在办公室里,脸上露出一丝冷笑。
这套路他太熟悉了,后世《纽约时报》对《流浪地球2》的污蔑抹黑就是这样的。
当时《纽约时报》称《流浪地球2》“失去了前作的所有欢乐,取而代之的是错综复杂的故事线、漏洞百出的主题和混乱的政治潜台词”,那种字里行间的价值观傲慢和意识形态偏见,与现在这些影评人对《环2》的攻击如出一辙。
“想用这种老掉牙的手段抹黑作品,未免太天真了。”张辰低声自语,眼神却愈发坚定。
然而,福克斯与环球的抹黑并未止步于作品,很快就延伸到了张辰个人身上。
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开始流传“张辰喜欢吃毛鸡蛋”的说法,甚至有人配上模糊的照片,编造出张辰在剧组私下食用毛鸡蛋的“细节”。
要知道,毛鸡蛋在西方被视为“不人道”“不卫生”的食物,这种说法一出,立刻引起了美国动物保护组织的注意。
几个小型动物保护组织公开表示“对张辰的行为感到震惊和不满”,虽然没有发起大规模抗议,但也成功给张辰贴上了“不尊重生命”的负面标签。
张辰得知后又气又笑,他根本不喜欢吃毛鸡蛋,这明显是对手编造的无稽之谈,却没想到能被炒作起来。
更过分的还在后面。
《洛杉矶时报》突然曝出一篇题为《张辰剧组苛待演员,中式高压管理践踏好莱坞工会规则》的假新闻。
文章引用“匿名信源”的说法,声称张辰在拍摄《环2》期间,经常强迫演员超时工作,不尊重演员的休息权利,甚至无视好莱坞工会制定的安全规范,让演员在危险场景中亲自上阵,不提供足够的保护措施。
这篇新闻如同重磅炸弹,在好莱坞引起轩然大波。
好莱坞演员工会立刻表示“将对此事展开调查”,虽然最终因缺乏证据不了了之,但还是给张辰的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紧接着,与张辰有过合作的工业光魔突然宣布,不再与张辰及其团队合作。
工业光魔给出的理由是“双方创作理念存在分歧”,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工业光魔在双方的对决中选择了站队福克斯和环球那一边。
虽然张辰的背后也有华纳,但张辰代表不了华纳。
而且张辰组建了自己的特效公司,已然与工业光魔存在竞争关系,在工业光魔眼中,它的价值远远比不上好莱坞六大的环球和福克斯。
工业光魔作为好莱坞顶尖的特效公司,它的表态还是很有份量的,给张辰惹了不小的麻烦。
同时,在福克斯与环球的授意下,他们旗下的艺人也纷纷下场,亲自参与抹黑行动。
《速激》主演团队里的那个光头是个很喜欢拍高层马屁的家伙,在接受采访时,突然话锋一转,开始攻击张辰的作品。
“《飓风营救》的剧情框架,明显涉嫌抄袭《谍影重重》,还有《环太平洋》里的怪兽,体型和攻击方式与《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太像了,很难让人不怀疑是借鉴;至于机甲,完全就是变形金刚的变种,只是换了个外壳而已。”
这些言论毫无事实依据,却因为《速度与激情》系列的高人气,被广泛传播,让不少观众对张辰的“原创能力”产生质疑。
除了抹黑已有的作品,福克斯与环球还将矛头对准了张辰正在推进的合作项目——《碟中谍4》。
他们找到派拉蒙影业高层,以“张辰近期负面新闻太多,可能影响影片口碑和票房”为由,暗示与张辰合作存在“风险”,希望派拉蒙更换导演。
遭到派拉蒙拒绝后,他们又暗中接触《碟中谍4》的主演汤姆克鲁斯。
在一次私密会面中,福克斯的高管对汤姆克鲁斯说:“我们很欣赏你在《碟中谍》系列中的表现,但张辰的加入可能会让系列风格发生突变,偏离观众熟悉的轨道,这对系列的长远发展不利。”
同时,他们还在工会、保险等环节给《碟中谍4》项目设置不必要的麻烦。
好莱坞演员工会以“之前张辰剧组存在苛待演员的传闻”为由,要求派拉蒙提供更详细的拍摄计划和演员保护措施;保险公司则提高了影片的投保费用,理由是“张辰执导的项目存在安全风险”。
一系列操作下来,《碟中谍4》的筹备进度受到严重影响,汤姆克鲁斯虽然没有公开表示不满,但内心也对张辰产生了一丝疑虑。
为了彻底孤立张辰,福克斯与环球还专门约谈了迪士尼的高层。
在迪士尼总部的会议室里,艾伦开门见山:“我们今天来到这里,是想谈谈张辰和中国电影工业的威胁。”
“张辰的成功不是偶然,背后是中国资本的持续膨胀和中国电影工业的飞速进步……”
依然是那套中国威胁论。
詹姆斯补充道:“华纳兄弟之前与张辰有过合作,派拉蒙现在也在和他合作《碟中谍4》,他们就是好莱坞的叛徒,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整个好莱坞的长远发展。”
“我们希望迪士尼能和我们站在一起,三家公司名义上结成联盟,共同抵制张辰和中国资本的入侵,维护好莱坞的主导地位。”
至于哥伦比亚,他们没考虑。
哥伦比亚现在叫索尼哥伦比亚,已经是日本人的狗腿子,并不被他们视为自己人。
迪士尼高层陷入沉思,虽然他们对张辰的崛起也有所忌惮,但也不愿轻易与福克斯、环球绑定,放弃中国市场的潜在利益,最终只是含糊地表示“会慎重考虑”,没有明确答应结盟。
不过,福克斯与环球的这番操作,还是在好莱坞形成了一种“抵制张辰”的氛围,让不少原本有意与张辰合作的公司望而却步。
与此同时,国内的舆论场上也出现了针对张辰的负面声音。
一种奇怪的言论开始流传:“张辰看似是华人之光,让中国电影走向了国际,但实际上,他堵死了其他中国企业出海的路。”
“张辰一个人在国际市场上挣钱没有用,对华夏电影产业的整体发展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因为他的成功,让好莱坞过早地注意到中国电影工业的潜力,提前开始布局应对,给其他中国影视公司出海增加了难度。”
这些言论看似有理,实则充满了误导性,而背后推手正是华谊兄弟。
华谊兄弟虽然与福克斯、环球达成了合作意向,但也十分谨慎,在没有拿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之前,绝不会轻易当“出头鸟”。
他们只是通过控制的营销号和水军,悄悄放出这些风声,试探公众反应,同时也借机打压张辰。
毕竟,张辰被媒体和观众称为“华人之光”,这本身就很让华谊兄弟不爽。
华谊兄弟的高管在私下会议中曾酸溜溜地说:“凭什么张辰能被称为‘华人之光’?我们华谊在国内影视行业深耕这么多年,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了不少贡献,怎么就没人这么称呼我们?”
多管齐下,在福克斯与环球的海外围剿和华谊兄弟的国内拆台之下,张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危机。